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但在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却越来越大。结构性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不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也会制约广大工人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且这种“技工荒”的情况在各行各业和各地普遍存在。面对这种情形,为了招工,企业之间互相抬价抢人,纷纷开出涨工资的“口头承诺”,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劳动纠纷。
公众转变“惟学历论”观念
职业从来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举例来说,在德国,即便是最普通的技工也属于中产,他们凭借精湛技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不但工资高于公务员甚至高于大学教授,并且能过十分体面而受尊敬的生活。
基于此,公众固有的思维应该转变一下,少一些“好听点叫工匠,客气点叫蓝领”的戏谑与偏见。笔者认为,要想转变思维,则必须从制度设计上破除“惟学历论”,同时,要提高技工待遇,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要让大家提到技工,首先想到的就是相对高的工资以及非常体面的生活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职校转变教育培养观念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院长许红平表示,职业学校教育要转变观念,打造“三位一体”(即人品高尚人脉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操作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要力争使学生经历一线锻炼后,能够有机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班组长、厂长甚至总经理,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
据了解,该学院近年来创新出“一体两翼多平台”的多元办学模式,探索了以培养五年制“高级技工+大专学历”和六年制“技师+本科学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还在构建“高技能+高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人员技能培训完整体系。目前,该学院的学生可谓是“供不应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许多知名企业一抢而空。
企业转变人才队伍建设观念
事实上,从职业院校到用人单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熟练技工甚至高级技工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些行业,培养一名高级技工,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淬炼,企业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然而,现实情况是:各个企业都期望招到业务娴熟的“老手”,培养技能人才的意识不强,对于刚刚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新手没有耐心培养,不愿为员工支付学费,不愿让员工脱产培训和进修,因此高级技工短缺。
所以,企业必须转变“功利性”用人观念,要给职校毕业的年轻人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反映,他们好不容易培养出了高级技工,却在学成之后纷纷跳槽,另攀高枝。企业时常面对“技术工人流动性大、高级技工队伍难以稳定”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此问题,企业应建立给予合理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满足这些人才的福利待遇要求和职位优越感。
综上所述,填补高级技工的巨大缺口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这需要社会、职校、企业在政府的带领下发挥联动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优化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观念;职业院校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力争“所用即所学”;用人单位应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拆掉技工培养的隔离墙、打破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工,并让他们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创造力,助力中国制造驶上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