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与技能性人才。由于各种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层次不同,各种人才所需的数量、比例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目前,对于我国这样的制造大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答案是:“发展性”技能人才。
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保持近30几年持续高速发展,它带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剧烈和彻底。与此相应的是,其职业结构变化的速度也更加迅速和巨大。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就成为未来发展性技能人才至关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总是会有岗位之间、职业之间甚至行业之间变化,即使岗位不变,岗位本身也会面临着技术更新或工作职能的变化,因此从静态的角度来说需要员工胜任现有岗位的要求,但从动态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能适应工作可能或必将发生的一切变化。
职业能力构建与职业活动相对应
要获得一个职业资格的技能培养,其主要任务在于职业的应知应会两大部分,从常规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发展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及学习方式、能力结构及养成方式两个方面。
当今人类的知识结构已有很科学的分类,这种分类的形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门类精细。教育的学科分类及课程设置就是按照学科体系循序渐进发展的原理进行的,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阶段。这不仅是专业教育也是职业培养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这种学科式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主要来自书本,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会忽略了或忘记了人类学习的原始方式并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践活动出发,人的许多知识并不是在学校学到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到的。但未来的成功不仅要看掌握多少知识,更要看掌握知识的应用方式。
目前我国对职业能力的认识远不如对专业知识及学科门类的认识,而且对职业能力结构的分析也很难达成共识。职业能力结构的构建一定要与实际职业活动相对应,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在一个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职业能力结构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这还是最贴近职业活动现状及需求的一种课程开发思路和导向,不仅如此,这个职业能力分层结构与我国现行职业分类的结构是基本对应的,所谓职业特定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细类,正如在“职业大典”中定义的那样,而行业通用能力是跨职业的,其跨度愈大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类别就愈大,至于就业核心能力就完全是跨行业的,与之相对应的是所有社会职业,所以也称为职业核心能力。
迄今为止我国对社会劳动者职业能力进行认证的方式就是按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参加职业培养通过技能鉴定就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当前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任务,但这种仅仅局限于职业岗位特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是难以适应未来需要的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的。
未来的发展性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高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往往是横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的,或者是兼容机械、电子和IT等多种复合技术的;其次要拓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结构,在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阶段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增设非技术和跨职业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课程,在技能训练中全方位地确立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的主导地位;最后要改变传统技能训练方式,活动是技能的载体,技能培养的“应知应会”都应以职业活动为先导,都应从实践活动出发,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训练,提高劳动者持续发展的能力。
校企结合是必由之路
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几乎都是在试图构建一个能适应职业变化的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界研究探索的经验以及在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体验,笔者认为未来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应遵循以下4条准则,即能力本位、职业活动、学生中心、校企合作。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认同问题,它涉及到3方面的基础建设。首先要确立职业能力结构在职业教育和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是在职业能力的建构中要兼顾非专业或泛技术性的能力建设;最后是技能培养特别是职业资格认证的培养要确立先实践后理论的原则。
任何一种课程都是一个时代对人才追求的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而课程开发的关键则在于如何贯彻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课程开发要基于职业活动,就是要通过对活动的分析来确立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到底是什么,以便最终确立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发中不能再把职业活动当作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是在工作现场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这是课程开发的前提,也是课程开发的难题。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要实现发展性技能人才培养规范化和规模化,校企结合是必由之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证明,院校和企业在发展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既有各自的需求和问题,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机制来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建立一个社会各方参与的公共服务平台来链接校企双方的资源,协调校企双方的行动已迫在眉睫。
(作者工作单位系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陈国强
来源: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