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当代最急需的人才。技能教育是以培养技能人才并帮助技能人才实现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为目标的教育形态,“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重要属性与特质,理应成为技能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兴未艾之际,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 “能工巧匠”养成规律
工匠精神是人的一种意识与行为的集中反映,其形成过程应遵循人的意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从古往今来众多著名工匠或技能大师的成长历程来看,工匠精神的养成存在特殊规律。
心传律。“心传”即通过无形的精神熏陶实现心理传递的过程,也称之为“心心相传”或“以心相传”。从古代技能大师的成长过程来看,技能大师在其成长的早期往往需要从学徒做起,跟随师父接受全过程式教育,甚至从小就追随师父接受技艺的熏陶,当徒弟学成出师之时,学会的不仅仅是师父的技艺,同时还传承了师父的工匠精神,这种传承方式即“心传”。诚然,现代社会环境下,一些技能大师的成长并没有经历过“师徒传承”的过程,但一定受到过来自老师、同事或其他榜样的影响,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心传”的方式。由此可见,心传过程是一个精神熏陶与品质内化的过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经过一定的精神熏陶与品质内化。这种规律称之为“心传律”。
聚成律。技能人才的成长一般需要经历生手、熟手、能手、高手、大师5个阶段,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按照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初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至少需要12年时间,但即使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还不足以说明该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志趣。因此,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遵循技能人才从生手到大师的技能养成规律与从对技能产生兴趣到把技能作为志趣的心性养成规律的双重规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聚小成为大成的过程。当技能人才在学习技能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渐发生由量变向质变的“化学反应”,自然便可不肃而成、热爱技能、不见异思迁,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技艺或产品。这种聚小成为大成、通过质量互变的方式不断促进工匠精神形成的规律,被称之为“聚成律”。
能巧律。我国古代常用“能工巧匠”来形容技能大师,技能大师不仅要技术技能水平超群,而且还要“心灵手巧”,具有“奇思妙想”。因此,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而是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积极发挥创造能力。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吃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只重视吃苦精神培养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不出工匠精神,反之亦然。这种规律被称之为“能巧律”。
■ 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营造精神环境。根据心传律,精神环境的营造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这种精神环境包括3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包括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以及办学策略等,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学风等方面。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理应帮助学生树立“技能”的信仰,坚定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的信念。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技工院校普遍重视以技能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三是师德氛围。尽管技工院校不存在传统的以人身依附为主导的师徒关系,但师生关系仍然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为此,技工院校教师理应成为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以身说法,向学生展示“技能成才”、“技能成功”良好形象,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献身技能事业,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推动工匠精神的“心传”过程。
熔炼育人机制。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业的成败不再是以分数高低以及升学与否为评价标准,而是以是否达到学校学业标准、市场就业标准、国家技能标准为评价标准。根据聚成律,培养技工学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改变“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评价方式,营造以“技能”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达到技能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从而达到工匠精神培养的目的。具体方式可以采取“改造学习方式”、“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等。其中改造学习方式系从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与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技能的目的出发,引进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并教会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在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及顶岗实习制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就业所用的“三所对接”。
推动创新教育。根据能巧律,技工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尽管技工院校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不以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为主要任务,但并不能否认技工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由于技能教育的优势,反而有利于技工院校开展以技能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从工作实践来看,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有3大阵地: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第二课堂,如学生自主建设的学生创新社团、学生与系部教师充分结合的技能俱乐部、校园创新活动周、科普与专业前沿讲座、四新实物与知识展、以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手工艺制作竞赛等;三是创新创业基地,以服务学生创新与创业活动为宗旨,选取具有市场价值的真实创新与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与市场的高度对接,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价值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作者单位系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